近日,《Nature》雜誌發佈的文章《移民如何重塑諾貝爾獎版圖》(How Immigrants Are Reshaping the Nobel Landscape),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:
自21世紀以來,在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202位科學家中,超過30%是「跨國科研者」,他們在異國完成研究並獲得最高榮譽。其中,41位移民科學家最終選擇在美國完成主要科研成果。
科學的遷徙:
科研跨越國界的真實寫照
今年的諾貝爾獎,再次印證了一個事實——科學無國界,人才在流動。
在化學獎三位得主中,有兩位是「跨國科研者」:
• 出生於英國、現居澳大利亞的理查德·羅布森(Richard Robson);
• 出生於約旦、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的奧馬爾·亞吉(Omar Yaghi),他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約旦裔諾貝爾化學獎得主。
(亞吉的經曆本身就是「移民改變命運」的縮影。他1965年出生於約旦安曼一個巴勒斯坦難民家庭,15歲以難民身份赴美,從社區大學起步,憑努力進入紐約州立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。如今,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——從難民到諾獎得主,正是「科學遷徙」的最好註腳。)
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中,也有兩位移民:
•米歇爾·H·德沃雷(Michel H. Devoret)出生在法國
•約翰·克拉克(John Clarke)出生在英國。
而他們都在美國長期從事研究與教學。
這些例子表明,科研成果的誕生往往跨越國界。科學家的遷徙,不只是個人的選擇,更是全球科研版圖重組的必然結果。
事實上,移民科學家在諾貝爾獎史上早已不是個例。
愛因斯坦從德國移居瑞士,再到美國;
居里夫人離開波蘭,到法國創立實驗室。
正如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家伊娜·甘古利(Ina Ganguli)所言:
「天才可以誕生在任何地方,但機會卻並非如此。」
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·海姆(Andre K. Geim)也曾感慨:
「如果你一輩子都待在一個地方,你就會錯過一半的機會。流動性,對所有人都是有好處的。」
美國:科研人才的集中目的地
這種「科學的流動」在全球範圍持續上演,而美國無疑是最終的匯聚點。數據顯示,21世紀以來,63位「移民諾獎得主」中有41位定居美國。
美國之所以成為科研人才的終極目的地,源於它強大的科研生態與完善的制度支撐:科研資金充沛;優質教育資源集中;H-1B、J-1、EB-1&NIW等完善的身份通道。讓科學家既能追求學術自由,也能實現長期定居。
(詳情請點擊閱讀:世貿通與華為、騰訊等榮膺「亞洲品牌500強」)
新拐點:
從簽證留才到投資留才
然而,隨着國際形勢與政策調整,這種傳統的「科研通道」正變得日益擁擠。
H-1B名額稀缺、F-1學生簽證限制趨嚴、審批周期不斷拉長……科研人才在美國的發展,不僅要與時間賽跑,也要與身份博弈。
於是,另一條更為直接、穩定的通道備受關注——EB-5投資移民計劃。不同於依附僱主的工作簽證或學術簽證,EB-5讓申請人以投資創造就業的方式,獲得美國身份。
自2022年《改革與誠信法案》實施以來,EB-5更是迎來三項關鍵革新:
• 預留簽證名額充足,享受免排期待遇
• 鄉村EB-5項目,享有優先審批權
• 允許"雙遞交"申請,同步提交I-526E和I-485申請,最快3個月左右就能拿到Combo卡,實現合法居留與工作。
科學無國界,機會有方向
諾貝爾獎的背後,是知識流動的歷史,也是制度競爭的寫照。當科研與資本、理想與身份在全球範圍內同時流動,美國仍然是那片讓天賦落地、讓夢想發光的土地。無論你是科研人才、企業家,還是希望為子女規劃未來的家庭,選擇正確的通道,就是選擇更大的舞台。
EB-5美國投資移民——為理想插上身份的翅膀,讓你與家人,在機會的中心紮根未來。
此外,全球首發,由世貿通集團攜手美國兩大頂級律所,隆重推出的「川普金卡移民項目」,為高淨值人士提供全新身份規劃途徑。世貿通已開啟川普「金卡移民」項目預售通道,現在登記,領先遞交,未來快人一步獲美國綠卡。
詳詢中國內地:400-138-2929,中國香港客服中心:(852)2802 87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