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民香港体验香港生活:围村多位于新界,住在围村里的多是同一家族,围村起源自明朝, 沿海寇患频繁,居民为求自保,于房屋周围建矮石墙,用以抗盗,更有挖掘护河、安装铁闸门,藉以自保,此等筑有高墙围绕的村庄,就是今日的“围村”。围村住民多是香港原居民。当年港英政府为改善与原居民的关系,成立乡议局,主要职责是促进新界居民之间的合作及了解;作为香港政府与新界居民的沟通桥梁;就新界的社会及经济发展向香港政府提供意见;鼓励遵守新界居民的传统风俗和习惯;执行香港行政长官邀请的职能。可见政府对原居民的尊重,因此原居民势力和影响力相当大,早年社会未如今天文明进步, 村内有土豪恶霸。
每个围村有自己的村长,建有祠堂,有自己的村规,村民随时可禁止陌生人及车辆入村,有说早年警察巡逻也未必获准入村。围村多为“新界五大氏族”族人,包括:邓氏、侯氏、彭氏、廖氏和文氏。
丁屋政策,是香港政府赋予原居民的另一项特权。70年代香港政府计划发展新界,为了得到新界原居民的支持,实施“丁屋政策”,规定年满18岁、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认可乡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,每人一生可申请一次于认可范围内建造一座最高3层、每层面积不超过700平方呎的丁屋,而无需向政府缴付地价。城市长大的非原居民就没这个厚待。
围村至今仍保留传统“太公分猪肉”的文化风俗。分猪肉,有“祖先赐食”的意思,通常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,即所谓春秋二祭后,于祠堂或祖坟前进行分猪肉仪式。传统做法是由族长或村内德高望重者,将猪肉分给年满60岁的年长男丁和去年出生的男婴,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,但只限男丁领取,如果家中没有男丁,则无法领到猪肉。分猪肉习俗突显以男性为主导的宗族关系、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文化, 因此分猪肉是非常重要的宗族活动,即使已搬离围村的男丁,也会尽可能回村参与,象征着族人的团结和家族的维系,能增强宗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。
第一次入围村,大约是二十多年前,获邀请参加由政府牵头的一个民间传统文化保育团体,第一个活动,就是去围村尝盆菜。盆菜是新界围村的传统食物,围村人于岁时祭祀、婚、嫁、大时大节的典礼后,都会以盆菜招待客人,期望嘉宾能饱饫佳肴、不醉无归,是好客之道,也是传统习俗之一。
制作盆菜的材料相当丰富,一般共有十种基本材料,包括萝卜、枝竹、猪皮、鱿鱼、鸡肉、猪肉、虾、鱼丸、冬菇、门鳝,调味则以南乳、面豉酱为主,绝不使用味精。近年盆菜大受欢迎,不用舟车劳顿到新界去, 很多酒楼食肆都出品盆菜,尤其在新春期间, 团年饭或开年饭, 一家人围盆大嚼, 在盆中寻宝般寻找喜欢的食物,气氛特别高涨。不少高档食肆为提升盆菜身价,改用鲍鱼、海参等名贵食材。吃了不同食肆的盆菜,还是回味当年在围村露天空地上,与几十桌人吃最原始风味的围村盆菜。